戲劇美感風格與主義

 

一、  古典主義〈Classic〉:存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形式與秩序。歌隊通常提供觀眾必須的資料與故事背景;其對白通常是韻文的格式;由單一的情愫來貫穿整劇─這種風格的喜劇並不遜於悲劇;驕傲、高貴與顯著的隔閡乃是人物的特性。

◎ 西元前五世紀,希臘─愛斯奇勒斯〈B.C.525-456〉:“波斯人”、“奧瑞斯提亞”。索發克里斯〈B.C.496-406〉:“伊底帕斯王”、“伊蕾特拉”─被譽為希臘最偉大劇作家。優里皮底斯〈B.C.480-406〉:“伊蕾特拉”、“獨眼巨人”。

 

二、  戲劇表演主義〈Theatricalism〉:從希臘戲劇、莫里哀、莎士比亞、歌劇、雜耍、音樂喜劇、輕鬆歌舞劇皆涵蓋之。

三、  新古典主義〈Classicism〉1750-1800:17世紀源自羅馬劇場之一種主義,中心在法國,因拿破崙公開推崇之。

四、  浪漫主義〈Romanticism〉1800-1850:不關心形式與秩序,它反對傳統、痛斥現實的日常生活。人類生存的環境成為一個充滿興奮、懸疑與成功的樂園。故事發生地點通常是遠離人境或虛構的地方;劇作家能隨心所欲地配置戲劇行動或選擇人物。它可以選擇散文、韻文或沉默無聲,也可以運用美妙的言辭或想像來創作劇本。浪漫主義萌芽於英國─柯立芝、拜倫、濟慈、雪萊〈浪漫詩人〉。中心在德國─歌德1749-1832〈浮士德〉、席勒1759-1805 〈擅長以歷史寫劇〉。法國─大仲馬〈基督山恩仇記、三劍客〉、雨果〈悲慘世界、鐘樓怪人、艾柯那尼〉。

五、  寫實主義〈Realism〉:用來表示藝術家對『真實』的詮釋,同時也包括他對素材的選擇與安排,另外它也強調塵世的日常瑣事,更描述了人生中醜與美的兩個世界。寫實主義通常探討人類最切身的問題,劇中人物的言行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凡人一樣,毫不做作。時間觀念變得非常重要,故事往往在三兩天之內就結束。人物的動機與動作則須符合現代心理學的要旨。此種風格由易卜生一手開創而成,而且雄霸劇壇幾達百年之久。挪威─亨利‧易卜生1828-1906〈玩偶之家、群鬼、人民公敵〉。英國─蕭伯納1856-1950〈人和超人、賣花女、聖女貞德〉。俄國─契可夫1860-1904〈海鷗、三姊妹、凡尼亞叔叔、櫻桃園〉。

六、  自然主義〈Naturalism〉1860-1900:堅持藝術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,也必須證明所有的行為都取決於遺傳和環境。法國─左拉1840-1902〈醜女、馬德雷娜〉。他主張:1.取材自科學證據。2.對現實生活中事件的忠實記錄。『劇作家只要從生活裡取出一段個人或一群人的歷史,忠實地記錄其行為。不要虛擬一個歷險,故意使其複雜,然後又在各景佈置出人意表的事件,借此導向結局。

七、  象徵主義─幻想主義〈Symbolism-Fantasy〉1880出現於法國-1900成為明顯的運動〈有時也叫新浪漫主義、理想主義,或印象主義〉:1.否認真理存於五官、經驗或理性思考,而靠直覺來把握。2.真理無法以邏輯推理來了解,亦不能直接表達,只能用暗喻象徵暗示。3.透過相當於劇作家的直覺,引發情感和心智狀態的象徵以間接表明。4.取材於過去,避免觸及社會問題。5.不重視角色人物外在生活環境。6.戲劇傾向神祕不可解。比利時─梅特林1862-1949〈柏來亞斯與梅里善德〉 Long ago and far away ─象徵主義處理的時代。幻想主義則是純粹的想像,同時也能表現出一種純粹虛假的情境。華德‧狄斯耐的作品泰半屬於此種風格,如『幻想曲』等;許多電視劇本也能成功地運用幻想風格。

 

 

八、  表現主義〈Expressionism〉1910-1925:致力於表現人類內在的自我與外在的個人,且主張內在的自我比世人所看見、了解的外在個人還真實些。因此表現主義劇作家都致力於揭露內在自我的媒介。表現主義的場景並無年代的先後秩序;它經常表現出怪異的風味;同時也強調情緒的變化、歪曲與頓挫。其主旨在於拓展寫實劇場的廣度,因此它著重於描述超乎真實人生範圍的題材。瑞典─史特林堡1849-1912〈夢幻劇、父親、茱莉小姐、幽靈奏鳴曲〉。米勒的【推銷員之死】稱得上是寫實主義與表現主義最成功的結晶,該劇雖具寫實的構架,也包含表現主義的特殊手法。

 

九、  史詩風格〈Epic〉19世紀至20世紀:創自德國─布雷希特1898-1956〈勇氣之母、四川好女人、高加索白堊圈〉。強烈反抗「幻覺與移情作用在西方劇場中佔有大量的觀念」。他主張戲劇不該在「裝扮」的死胡同打圈圈,而該負有改造世界的重大責任,因此選用三個關鍵語:歷史化〈historification〉、離異〈alienation〉、與史詩〈epic〉來區別它的作品與傳統的戲劇,並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劇場。1.劇場應該將所呈現的行動加以奇異化〈make strange〉。歷史化是產生這種效果的方法之一。2.強調過去性〈pastness〉─屏除眼前事件。3.使得觀眾興起一種念頭:假如自己置身劇中的情境,一定有所作為。4.觀眾進一步領悟:事物已不復往昔,但是在目前的社會中仍有改革的可能。就像社會行動劇場的其他實例一樣。史詩劇場也預期戲劇能在劇院之外鼓動風潮。由於刺激思考與鼓舞觀眾採取積極的行動,一個劇本便不復為麻醉劑,轉而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活躍而生產性的角色。

 

十、  達達主義〈Dadaism〉1917起:以荒謬主義主貌出現的第一個有組織的運動。1917年由崔斯坦查拉〈Tristan Tzara〉所首倡。Dada 法文,竹馬之意,指出人類消極觀,否定舊有觀念遠超過肯定、積極的立場。作品多諷刺性、非邏輯、非理性,提倡自動寫作〈作者隨想隨寫,不顧各思想之連結性〉,因此缺少形式之特質,為作者下意識的心智真實表露〈與happenings、即興劇,即發劇相似〉。達達主義訊即衰微,因其無寧是陣短暫的風行,而非嚴肅的藝術運動。

 

十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超現實主義〈Surrealism〉:繼達達主義而起,在1920年代聲譽達到巔峰。1924年這個運動主要發言人 安德雷布雷東〈Andre Breton〉將超現實主義定義為:

  1. 純粹心靈的自動現象。
  2. 以言詞、文字或其他方法,表達思想的真正過程。
  3. 在不加理智的控制以及不參雜美學或道德的成見時,思想所作的命令。
  4. 要尋求真理便要將心智自理性的控制下釋放出來,以及經由夢般的狀態,使得潛意識心智有所行動。

法國─吉昂亞柏林納〈Guillaume Apollinaire〉的〈泰雷西亞的胸脯〉。

十二、存在主義〈Existentialism〉:荒謬主義的先驅,常同名之。存在主義哲學的中心問題是『存在』的意義。存在主義關注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〈1914-1918〉與第二次世界大戰〈1939-1945〉期間及戰後,製造了原子彈與氫彈的文明之中,所具有的道德價值觀。

 法國─尚保羅‧沙特〈Jean-Paul Satre〉企圖自一貫的無神論中引出邏輯的結論主張:

  1. 絕對道德法條或價值並不存在。
  2. 人則漂游在一個空無目的的世界。
  3. 每個人都是自由的,而只對自己本身負責。
  4. 每個人的責任在於發現他自己的價值觀,且據此行動。

沙特─〈蒼蠅〉、〈無路可通〉、〈魔鬼和天主〉。

法國─阿爾伯特‧卡謬〈Albert Camus〉是首用『荒謬』一詞的理論家。他認為:人有他的熱情渴望,卻被迫投身於毫無意義的宇宙,兩者之間的鴻溝乃肇始了荒謬。因此人的問題乃在於自混亂的世界發現一條自己的道路。人類握有生命的自主權,而非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環境。

卡謬─〈各懷鬼胎〉、〈加里古拉〉、〈正義的刺殺〉。

十三、荒謬主義〈The  Absurd〉:後起的劇作家強調生存的荒謬,而不注重荒謬中建立秩序的需要;而且他們同樣以混亂的戲劇形式來呈現他們混亂的題材。荒謬主義發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僅不可能,而且毫無價值。它強調中斷、不調和、無意義的邏輯與恆久的重複。

 皮藍德婁〈Luigi Pirandello〉:揭示真理的本質,以幽默為          根基的悲觀哲學,同時刪減故事與人物在劇中的重要性。

作品─〈全憑一心〉、〈尋找作家的六個劇中人物〉

◎語言的荒謬:尤金‧伊歐尼斯柯〈Eugene Jonesco〉曾說過:「因為我痛恨戲劇,所以我才開始為它寫劇。」他的作品幾乎都含有「反劇〈antiplay〉」的色彩。劇本沒有戲劇行動的發展,人物大多殊少差異,甚至可以互換,對白幾乎全為陳腔濫調。題材毫無意義且重複不休,戲劇技巧亦同。情節並不朝向高潮發展,對白每下愈況,到最後人物只再重複字母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作品:〈禿頭女高音〉、〈椅子〉、〈犀牛〉、〈殺人者〉。

 

◎人生的荒謬:愛爾蘭─薩繆‧貝克特〈Samuel Beckett〉慣以虛無、悲觀、挫敗、絕望,以及與死神格鬥的內容來表現他的存在背景。他洞察人類是迷失於一個被上帝與理智遺棄的世界─一個人類永遠深陷其中,且無法超脫的世界。儘管人類等待死亡─此乃人類唯一能肯定,且是人生最具荒謬性之事─的降臨,而貝克特所呈現的卻是茫然、孤寂與虛無。

     【寂靜無事,沒有人來,沒有人去,真是可怕。】─〈等待果陀〉

       作品:〈等待果陀〉、〈克雷普最後的錄音帶〉、〈前前後後〉、〈快活日〉。

◎劇場裏的儀式:法國─紀涅〈Jean Genet〉視生存為鏡中無止境的反射。鏡中出現的每一影像或許一時被誤為真象,但是細查之下卻永遠證明為幻景。真理永遠無法得見。紀涅的大半生於獄中渡過,以為逾軌的行為乃社會之所必需,因為沒有相對物的話─法律與罪行,宗教與罪惡,愛與恨─事物便失去意義。如此一來逾軌的行為也和人所共認的德行同樣寶貴。他將生活轉變成一連串的儀式和祭禮,呈現另一個面向,使得無意識的行為有了秩序和重要性。

    作品:〈陽台〉、〈妙齡女郎〉、〈屏風〉。

◎外相對真實:英國 ─哈洛‧品特〈Hard Pinter〉知道人們企圖在一連串的動作當中,藉著自己的行為來肯定自定。這些行為通常是矛盾的,且也容許人們為所欲為,卻也因而提供高度的戲劇價值。和貝克特一樣,在對白上皆運用了「休止」〈pause〉的技巧。品特曾說過:「我要說我的作品裡的東西都是真實的,但是我正在做的卻不是真實的。」並稱自己的作品為「威嚇喜劇」。

    作品:〈啞巴侍者〉、〈生日喜宴〉。

十四、殘酷劇場〈a theatre of cruelty〉:安東尼‧亞陶〈Antonin Artaud〉將觀眾被邏輯地控制的和平寧靜消熔腐蝕,使其潛意識心智不受羈抑,而能重窺生存的奧秘源頭。對亞陶而言,「殘酷」的意思乃是「震撼」,而且他的觀念是要求運用參有定型動作的儀式與魔法,譬如:壯觀的舞台場面,反強調的語言、刻意渲染非理性。他認為改革應始自「舞台面」,包括所有的視覺和聽覺因素。演出本身就是件藝術作品,並堅持致力於達到「總體劇場」〈total theatre〉,而非專求文辭劇本的潤飾。殘酷劇場的本質是儀式,它建立在神話、象徵、巫術與姿勢的基礎之上,同時包含了言詞與視覺動作,其重點在於拓展人的意識,它的理論也就和近代生活息息相關。

直至美國─彼得布魯克所作〈馬哈薩德〉〈Marat Sade〉搬上舞台,才真正推廣了總體劇場的理論。

十五、20世紀當代寫實主義〈Contemporary Realism〉:

      美國 ─田納西威廉斯 1913- 〈夏日煙雲〉、〈玻璃動   物園〉、〈慾望街車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亞瑟米勒1915- 〈推銷員之死〉、〈推理事件〉。